12月9日,我国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NGUYA FLNG”轮顺利离开长江江苏段,前往舟山船厂码头进行后续舾装作业;11月28日,在新扬子造船1号码头,随着汽笛鸣响,第13艘LNG双燃料7000TEU集装箱船“ZIM Moonstone”轮解缆离开船厂码头……
当前,中国造船业进入新一轮周期性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实现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江苏的船舶出口规模位居全国首位。然而,机器轰鸣、焊花飞溅的背后,却难掩隐忧——缺高水平电焊技术工人,尤其缺年轻人。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蒋志勇告诉记者,焊接工人被形象地称为“钢铁裁缝”,工种尽管冷门但收入可观,在近年来人社部发布的“最缺工”职业中,焊工屡次进入前十。
招人如大海捞针,焊工缺、好焊工更缺
从航空、造船、机械制造到土木工程,凡是有金属的地方就需要焊接,焊接技术已经渗透到制造业各个领域。以一个造船企业为例,其六分之一以上工人都是电焊工。“船舶企业的焊接工需求量大,电焊技术为船舶质量和走向远海提供了重要保证。”蒋志勇介绍,船舶建造类似搭积木,需要先将船体划为不同的分段和单元进行模块化建造,继而搭载、总装完成主船体建造。分段焊接尤为重要,焊得好不好、牢不牢直接影响到船舶的使用与安全。
“市场行情良好,明年企业订单是16条船,按照产能至少需要配置焊工800人以上。不过,我们的船坞内现在只有500名电焊工,缺口300人。”镇江一家小型船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招不满高水平电焊技能人才,一方面会影响订单的交付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焊工缺、好焊工更缺,想找到好焊工有时如同大海捞针。”
虽然智能化焊接技术已取得显著突破,但由于行业特殊性,一方面,很多非标准件的焊接无法设置标准化流程,必须由人工“逐个击破”;另一方面,随着标准件的焊接被机器取代,对专业的电焊技能人才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船舶制造中,焊接工人的缺口尤其大,技术要求也高。”【华亿体育电竞】(中国)有限公司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瑞峰告诉记者。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张强勇的解释很形象:“焊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焊接环境和焊接姿势,有的时候需要仰着焊接,有些时候需要在狭窄的方寸之地甚至在航行的船上或钻井平台上保持特定姿势焊接,对体力、定力都是巨大挑战。”
一名焊接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一年后的月薪普遍能超过1万元,收入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还会稳步提升,十分可观。“就业率甚至能达到98%以上,但目前学生从事焊接工作的意愿较低,招生存在一定缺口。”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与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杜训柏透露,这一行极其劳累和辛苦,甚至会有职业伤害,特别是很多企业工作地点较偏僻,生活不方便,因此年轻人似乎并不喜欢这个职业。该校大三学生王松这样形容焊接的工作环境:“焊接现场,上千度的铁水、火花四溅,在焊接过程中不能开空调和电风扇,工人必须穿着防护服和面罩。夏天,我们的衣服几乎没干过;到了冬天,即使防护服里穿的是薄薄的单衣,也会满头大汗。大家都知道,焊接作业的工作环境差、工作辛苦。”
此外,对一名焊接工人来说,职业的黄金期时间并不长。在人才培养阶段,成为一名合格的焊接技术工人往往需要3到5年,而且训练艰苦。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对视力和体力要求较高,很多成熟的焊接工工作10多年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水平也会有所下滑,这也加剧了焊接人才短缺的情况。
在李瑞峰看来,弥补焊接产业工人的缺口,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继续加强高水平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与待遇,并在职称方面对他们有所倾斜,突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提高行业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求提升智能焊接水平,让更多的机器人“工友”走上焊接岗位。
技术要求高,期待突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船舶制造业对焊接的技术要求极高,以浮式液化天然气处理平台(FLNG)为例,任何一点微小的漏点都可能导致天然气爆炸,在焊接过程中,不能有一丝停顿,焊工需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精准的操作。这一类焊工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培训,淘汰率非常高。焊工需要通过专业的考试认证后才能持证上岗。正因为如此,FLNG堪称船舶海工行业“皇冠上的新明珠”。
为了培养出更多“限量版”电焊人才,适应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好应对人才短缺的形势,有关部门与企业、职业院校协同发力,助力高水平焊接技术工人的培养。
近日,由省工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人社厅等多个部门联合举办的第九届“江苏海院杯”船舶行业电焊工技能大赛决赛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蒋志勇告诉记者,把比赛放在职业院校进行,是为了让更多的职业人才了解这个比赛,引起同学们对焊接这门技艺的兴趣,同时鼓励更多企业走进高校,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他透露,每年比赛阶段,也正是企业挖掘焊接技术工人“好苗子”的时候,很多优秀毕业生甚至会在比赛现场直接被企业签走。
怎样才算高水平焊接?记者通过比赛现场展示的优秀选手作品得以窥见一二。“别看这些作品外观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其实大有门道。我们的比赛项目选取的就是造船企业中常见的焊接案例,完全模拟生产实际。”比赛裁判长、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一级技能专家蒋国颂告诉记者。他拿起一件将圆管焊接在平板上的作品介绍,这模拟的是轮船检修时出现破洞的情况,考虑到船舶情况,要求单面焊接双面成型,且接触面平整美观。“为了更真实地模拟船舶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我们在比赛中还设置了一些障碍,需要参赛选手以特定的姿势焊接。”
除了焊接的外表要“漂亮”,内部质量结构更关键。为此,评委们需要给焊接处“照X光”进行探伤,检查焊接处是否有气泡或者裂纹。“如果刚刚焊接好的器件存在裂纹,在投入复杂环境使用后,裂纹可能会增大,影响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一般情况下,电焊焊缝位置的强度,甚至要高于板材的强度。”蒋国颂说。
“焊接技艺的提升没有捷径。除了优秀技法的传承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是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张强勇说,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焊接工作除了有师傅教授焊接技艺外,剩下的就是要多练、多实践,熟能生巧。最重要的,还要能吃苦。
“电焊注重角度、精度、力度、速度。焊接的过程,讲究眼到、手到、心到。”比赛企业组一等奖获奖选手、来自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任邹告诉记者,“处理好每一步工序,最终就是胜利。”
“我们明显感觉到,现在企业对焊接技能人才要求在不断提高,且随着焊接材料的增多、场景的变化,更有专业性和对口性。”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中心主任丁立南告诉记者,学校现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工匠技艺。不仅如此,针对对焊接技术要求更高的LNG船项目,学校和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现场工程师班。学生在二年级通过选拔后,由校企联合授课,并在大三进入企业实习。
多管齐下,培育更多“机器人工友”
除了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外,更多的机器人焊接师傅也正在锻造中。在南京理工大学、【华亿体育电竞】(中国)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等众多高校的实验室和中试车间内,一个个科研团队正助力让更多先进焊接技术走向生产线。
在位于南京的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车间里,蓝色的焊花飞溅,增材工作正在进行,这里的“工作人员”却是机器人。南京理工大学智能焊接与高效增材制造技术中心副主任章晓勇告诉记者,此前,南京理工大学已经为国内头部造船企业提供了一条完整的110米船用组立件智能焊接生产线,8小时可完成600—800米的焊缝产量,相当于21名焊接工人8小时的工作量。
为了让机器人更好地模仿学习,章晓勇团队通过多传感器收集经验丰富的焊接师傅脑电信号、眼动信号、手部动作信号等,丰富机器人学习的数据库,让增材/焊接机器人可以更好地掌握方法与技巧,同时在生产线配备专门针对超大型高性能结构的分层数字孪生演算中心,赋予智能增材机器人更聪明的大脑,让其能够在更复杂的环境下完成增材工作。
不需要再进行定位点定位和示范校验、编程,工人带着机器人沿着焊接路径走一遍后,机器人即可记住路径、调整电弧,进行焊接工作。针对大型焊接机器人无法在狭小空间内工作的难题,【华亿体育电竞】(中国)有限公司科研团队正在与企业联合研发更轻便的小型免示教机器人。
“在企业推广智能焊接时,我们发现,很多技术工人不懂如何使用机器人,甚至觉得与其繁琐地操作,不如自己直接焊接来得快。考虑到工厂的成本和产业工人使用的问题,我们将机器人简单化,让技术工人学会使用简单的机器人和智能焊枪。”李瑞峰表示。随着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新材料、新结构层出不穷,对电焊工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李瑞峰认为,未来的电焊技能人才除具有基本的操作技能外,也要懂编程、会解决机器人可能遇到的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加强终身学习,能够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相关链接:新华日报